风采一中人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学校概况>>风采一中人

正文

    候鸟虽远,乘风才能破浪

    ----“京翠文学奖”寄语

    发布时间:2017-10-27作者:审核:点击:
    附件:

      【94~95年《翠竹》社长 曾念群/文 】

      “京翠文学奖”和“京翠书屋”尘埃落定,激动之余,感慨万分。伟斌学长说来段激情飞扬的文字,不胜惶恐,还是说几句朴素的话吧,在母校面前,一切花腔和炫耀都是亵玩。

       

           

      最初张望军动议时,大家即觉眼前一亮,经何伟斌精心策划,二十位在京校友以“北京翠城青年”之名联动。“京翠文学奖”作为校庆九十周年献礼,诚意有二,一来感恩母校的人文滋养,续两地亲情连线平台,二来丰富一方人文水土,激发学弟学妹创作蓄能。提议得到了校长及语文组老师的认可和支持,于是有了这份以母校九十华诞为契机的十年文学之约。

                     我们都是生在闽江源,长在翠江畔,栖息《翠竹》下的故乡人,作为一只翠鸟,虽追逐诗歌与远方,一衣带水,是永远的翠城青年。客乡多年,我们始终努力保持与故土的血脉亲缘,我们成立的校友篮球队,就叫烧麦大队,灵感固然是家乡小吃,土是土了点,却土得有滋味。

         

      而从一中走出的北京学子,如吴家喜、张南平、赖配根、钟俊等,多有著书等身,张耀权、黄杨、王强等都是各自单位一杆秀笔、阴存欣、曾河华、吴晓芳等时有雅作撩人。我们93届最初留京的四位同学中,也有三位供职于媒体单位,有时校友小聚,半桌都是媒体人,于是留下了“半个京城媒体圈都是你们卖文为生的翠竹人”的段子。段子归段子,母校人文底蕴对京城媒体和文化圈的输送,却是实打实的。

                       

      其实宁化乃及一整个闽西北,都有良好人文传统。当代文坛活跃着北村、李西闽等一批老区走出的青年才俊,“客家诗群” 、“三明诗群”等民间群体里,宁化诗人的活跃度也是最高的。哪怕是坚守乡土的文青,比如诗人鬼书中,凭借其独特人文情怀及田间影像调查,已然成长为各大纪录影展座上宾。而从宁化籍青年编剧张天辉,也开始指染各大电影奖。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方水土的人文教养,也是一方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作为94~95年翠竹老社长,个人对翠竹情愫非同一般。当年同时还是三明市团市委学通社秘书长兼《三明青年报》记者,与三明地区乃及福、夏、漳、泉多地中学、师范和大专院校均有广泛社团交流,可以自信地说,咱们的《翠竹》报, 不论内容、板式还是印刷品质,都是公认的最佳文学校刊。在京二十余载,搬家数次,一沓《翠竹》伴我辗转京城,至今视为珍藏。          



      当然,在诸多在京校友中,我属于非主流那枚。高考落榜后,我拖着装有《翠竹》的行李远遁北京,开启了北大偷课,清华、人大蹭讲座,以及鲁迅文学院的求学生活,那些年,我从没觉得人生挫败,因为始终有一颗强大的文学之心支撑着我。我在治平初中时开始在刊物上追求个人表达,但上升到文学爱好层面,则得益于一中母校的启蒙。在此,还要特别感谢黄莺怡老师的疏导,以及翠竹文社指导老师马经纶的指引,感谢你们当年的启迪和纵容。

      另外,恕我们“北京翠城青年”自诩为“竹二十根”,我等不才,无能为母校多添华彩,但希望和母校协力,与母校相约十年,共同打造“京翠文学奖”和“京翠书屋”。希望十年之后,福建文学史上,除了近现代的林语堂林微因、冰心、郑振铎、胡也频、庐隐、舒婷等,还有我们宁化一中的当代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