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研动态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高考研究>>高研动态

正文

    福建新高考方案:拨开云雾见日月

    发布时间:2017-08-26作者:张美杰审核:点击:
    附件:

      近日,浙江高考改革成了网上讨论的热点,先是《浙江高考改革是一场闹剧》一文在朋友圈疯狂刷屏,随后一篇《失败的浙江高考改革,北大院长怒批“嗅到危险味道”》又上了热搜。我们相信此类网文一定是作者长久思考所得,用心良苦,良心担当,一定程度上也道出了考生家长,甚至是学校老师、校长们的心声。对于新高考改革,客观地说,浙江大多家长是持支持和乐观态度的,他们表示,总体的改革方向是好的,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点问题,也是难免的,相信相关部门一定能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用改革来解决,做到高考改革真正造福于民。

      有鉴于此,有必要将《闹》文(下同)、《失》文(下同)以及类似网文中出现的以偏概全、言辞偏颇之处加以驳正,否则,网友添油加醋,三人成虎,不断传播浮躁、焦虑情绪,极易影响到孩子即将升入高一学习的家长群体,造成不必要的纷扰与误解,影响到老师们的正常心绪,给我校2018年启动新高考带来不利的舆论氛围。


      辩难1:

      浙江方案:给所有高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带来前所未有的沉重负担,严重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

      《闹》文中说:“所谓的一年两考其实是一年三考,由原来的一次冲刺,变成了现在的反复冲刺。十月份冲一次,四月份冲一次,六月份还要冲一次。折腾得所有考生、教师和家长疲惫不堪,奄奄一息。正常的假期没有了,正常的休息没有了,正常的生活没有了,变成没日没夜没完没了的应付考试的机器……”

      “从高二开始,为了应付学考和部分学生的提前选考,非考试科目不得不停课让路。听说个别学校走向极端,把高中三年分成三块:高一专学历史地理生物技术,高二专学物理化学英语,高三专学语文数学”。

      驳正1:

      浙江方案“一年两考”本来就是针对过去高考“一考定终生”提出来的。“一考定终生”被国人骂了多少年,相信大多过来人,一定会有深刻体会。要破解“一考定终生”的弊端,就一定要有变革,“一年两考”就是变革成果。现在“一年两考”出现了弊端,那么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通过继续改革来完善。

      更为关键的是,福建方案与浙江方案在考试次数的规定上是有所不同的。

      《福建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我省将“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14门科目均列入考试范围,实行全面考核,设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14门科目均设合格性考试,同一科目提供2次考试机会。普通高中在校学生须参加所有科目的合格性考试,成绩合格作为毕业依据”。

      合格性考试成绩是不计入高考总分中的。即便提供2次考试机会,也只是规定成绩不合格者,方可参加1次重考;合格性考试合格,不能再次参加考试,这就杜绝了人为增加负担的做法。

      《福建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还指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还设等级性考试,同一科目提供1次考试机会。学生可根据兴趣、特长和高校选考科目要求,在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中选考3门,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依据”。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规定,“学生在校期间选定的3门科目等级性考试均只能在高三年级参加一次。等级性考试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时仅限当年有效。考生若再次参加高考,3门等级性考试科目可更换,也可选择同一科目再次考试”。也就是说,等级性考试三年一考,一科一考,从考试次数来说,这与“3+X”高考旧方案,没有一点变化,只是考试时间提前了两个月,考试科目不限文综或理综。所以,福建方案不会增加学生负担,不会冲击教学秩序。何况,浙江的三段备考策略,仅是个别学校的做法,早已被浙江省教育厅勒令整改。

      辩难2:

      浙江方案:导致严重的投机行为,助长人性的堕落

      《闹》文称,“2017届高三的学生,凡是提前参加高考的,大部分都考出了不错的成绩。因为浙江全省第一次参加高考选考的人只有1.7万。特别是一些比较薄弱的学校,为了避开更强的竞争对手,就采取这种孙膑赛马的方式,反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还有一些重点中学的学生放言:就是第一次选考考满分,也要参加第二次。目的很阴险,把竞争对手的分数给压下去。考试变成了赌博,几乎每所高中都要对考试做出策略性安排,选择适合本校的最佳时机。选课变成了碰运气,你的运气好一点,全省选你一样菜单的对手就相对较弱;你的运气差一点,你就很可能撞到强手如林的人堆里”。

      驳正2:

      福建方案等级性考试不存在一科两考,不会出现选考考满分,也要参加第二次考试的“占坑”现象。

      至于等级性考试的策略性安排,现代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认为,制度设计是一个存在相互依赖关系下利益相关者多次重复博弈的过程。由于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在制度施行过程中,各方利益相关者并不会按照政策制定者的立场和逻辑去行动,而一定会从自身目标出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方式。所以,学校作出有策略性的安排等级性考试科目,这本身无可非议,更没必要上纲上线。毕竟,按排名来给成绩与按实考分来给成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概念不同,应对策略理应不同。

      据网络消息,浙江有所高中的校领导告诉记者,他们学校今年高考非常吃亏,为什么吃亏?因为这所学校原来是传统理科强校,很多学生因此选了物理、化学、生物,结果他们学校得3A+这个等级的学生很少(每门选考科目按百分比计等级,前1%计A+,2%计A,一共分为21个等级,在高考录取时再折合为分数,每个等级相差3分,A+计入高考的分数为100分。3A+是指3门选考科目的等级都是A+,3门选考科目计入高考分数为300分。福建省等级性考试如何赋分,目前还未公布),还比不过其他原来比本校成绩差的学校学生,因为这些学校的学生有不少不选物理,而选地理或技术。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说,这们校长的感慨,肯定能获得众多家长的认可。

      辩难3:

      浙江方案:选学物理的考生断崖式下滑,严重损害高校招生的质量

      《闹》文称,“2017年大学招生可能面临的尴尬是:如许多学生已经一年多没学物理了,结果他进了物理类专业;文理科比例严重失调,成绩差的学生绝大部分选择了文科。以我所在学校为例,选择化学选考的只有三分之一,选择物理选考得连三分之一都没有。大学里需要那么多文科生吗?我所在的学校应该在全省属于中上等,尚且如此,那些更差的学校可想而知了。如果高中没有认真学好物理化学,大学的理工农医专业怎么学”。

      驳正3:

      确实,从现实需求来看,物理是大学理工科的基础,是现代应用技术的基础,是工科学生继续学习的基本保障。从大学公布的专业要求来看,对物理有要求的占了有要求总专业的91%,比如清华大学42个有要求的专业中,31个必须选考物理;浙江大学18个有要求的专业中,7个专业必须要选物理。如此说来,选考物理的学生将一哄而上,人群扎堆。

      尤其是成绩优秀、数理逻辑能力较强的学生,将来从事科研与工程技术的意愿更大一些,这些优生选考物理的机率自然要大得多,否则他们与C9高校只能擦肩而过,或者只能读C9高校的偏文科专业。

      结果是,一方面,由于优生选了物理,普通的学生即使喜欢物理,也不敢选考物理了,因为如果他们选考了物理,就极有可能是为数理能力强的考生垫底“做分母”,这就形成了选考模式下的“驱赶效应”,即优生扎堆物理学科,将大量的考生从物理学科驱赶出去,并引起恐慌心理,造成连锁反应,使选考物理的人数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众多的普通学生选考物理,选考物理的都是各校的数理优生,这又造成数理优生们的“内耗”,而影响到他们的等级得分;相反,如果这些数理优生选考文科或赋分较高的科目,这样他们的等级得分要高得多。“所有参赛选手都像刘翔那么厉害,跨栏怎能轻易拿名次?”这又驱动下一届一大批数理优生放弃选考物理,这也是上文浙江某校长感慨的原因所在。

      所幸的是,我省还没有下发高校选科要求。笔者相信,教育相关部门,一定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在积极寻找破解之法。比如:一种方法是,明确规定大学偏理科专业要求选考物理科目,偏文科专业要求选考历史科目;一种办法是,要求大学改变选科要求,从考生只要满足其中一科即可(比如大学提出物理、化学、生物科目要求,只要选有其中一科即可填报),调整为大学每个专业提出三个科目要求,考生要满足其中两门才能报考。这样,就可破解中等生不敢选物理,优秀生不想选物理的窘境。数理优生不必泄气,物理老师仍要斗志高昂!

      辩难4:

      浙江方案:学生的选择权在很大程度上将被中学的选择权所替代

      《失》文称,“浙江方案的一个基本假定是学生具有完全的选择意愿和选择能力,但在目前条件下,这一假定并不成立。在“田忌赛马”的逻辑下,中学很可能不会允许学生去“自由选择”,而是代替学生进行选择,在7个选考科目中整体性地选择本校师资力量最强(或顶尖学生最擅长)的3个科目,然后将全部资源投入到可能产生成绩最大化的这3个科目上,对学生进行集中强化训练,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压倒性优势,实现“上驷”最大化的战略目标。除少数学生外,绝大部分学生也会接受这样的要求,因为他(她)们在这3科上所接受的训练更充分,又何乐而不为呢?”。

      驳正4:

      尊重学生自由选课,是这次高考改革的指导原则之一。相信大多数高中校也能遵循这一原则。但现实是,我省6选3可以搭配出20种组合,每个组合学生选择的数量又不一致,必然导致学校在分班时存在师资紧张、教室不够、个别班级人数过少等问题。任由学生“自由选择”,带来的可能是在“选择”中最终失去了“自由”。

      实事求是地说,各校在办学历程中,各自积淀了不同的人文底蕴和办学特色,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凝聚着全校师生的智慧与力量,饱含着全校师生的心血和汗水。任意抛弃这些底蕴与特色,既不现实,也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现实语境下,笔者的建议是:应对选课,学校应推行“半套餐制”,实施行政班与走读制相结合的策略,这应该是客观、公允、实事求是的双赢做法。

      其一,高一实施“行政班”模式。

      学生高一入学前,先进行选考科目摸底,大体分成文科倾向和理科倾向的固定行政班。

      其二,高二高三实施“小走班”模式。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规定,高二上期(1月份)所有学生均需参加历史、地理、物理、化学这四个科目的合格性考试,考试合格又不准备将之当作选考的科目,可以不再继续学习;考试合格又准备将之当作选考的科目,则加深学习。这就意味着从高二上期,要重新编班,部分学生要离开原先的行政班,或科目走班。

      笔者的建议是:可将三门或两门选科相同的学生优先组成班级,其他科目或学生走班教学。具体分解为“优先三科成班”、“定两科走一科”、“三科全走”三种方式。

      从效率优先角度说,三科固定上课,成绩最优,因为资源越是集中,专业化训练程度越强,学生所取得的考试成绩就可能越高,而这意味着学生有可能要失去选科的部分选择权。

      这也许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阵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