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驿站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德育安全>>心理驿站

正文

    学生的观念: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发布时间:2017-05-10作者:审核:点击:
    附件: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黄欢

      一直记得,在某老师的课堂上,该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则教育故事,内容大致如下:在小学低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教师正在带领学生学习《小画家》一课。该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冬天下雪了,大雪将整个原野都覆盖起来。清晨,小鹿、小鸡等小动物们都出来了,纷纷用自己的足或爪子在雪地上画出了美丽的图画。教师在完成了教学任务以后,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青蛙”和“蛇”没有出来?不一会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老师,因为青蛙和蛇没有毛衣服,怕冷,所以呆在家里没出来。”老师听了以后很不高兴,用非常严厉的口吻说:“不知道就不要乱说!”在让这个学生坐下以后,老师又问全班同学:“谁知道?谁能告诉大家正确的答案?”这时候,教室里静极了,再也没有人起来回答。看到这种情形,老师说:“我告诉你们,青蛙和蛇是冷血动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可能出来。这个道理等你们上初中以后就明白了。”相信大家都会说:这位老师的教学是典型的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教学只是为了让学生记住某些知识。

      为了改变这种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运动。“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改的灵魂,改革的核心是确立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的专家和学者把“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并提出了“研究性学习”,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些转变为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前不久,在某大学课堂上,某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再发言,居然无一人愿意发言,当然讨论的过程也是出奇的安静。最后该老师不得不感慨:这样的话,老师不满堂灌怎么行,不是就冷场了吗?

      针对以上两种情况,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疑问: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换来的是教师使学生“沉默”,为什么以学生为中心,却也会使课堂“冷场”呢?同时,也让我不得不思考当前教学中的一些“奇怪”现象:在小学课堂上,尤其是低年级课堂,我们经常能见到高高举起的小手,以及迫不及待地叫出“老师,叫我,老师,喊我”的现象,有些举手的学生甚至连老师的问题都没有听清楚,他们却也急于表达自己的观念。然而年级越高,这种现象却逐渐消失,以至于到了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当老师说“谁来说说看?”时,往往见到的却是一个个深埋着的头,有的甚至在心里默默祈祷“不要叫我,不要叫我”。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感慨:为何刚入学时,那一双双充满了求知的眼神经过几年的学校生涯之后,竟变得黯淡无光,失去了原先的那种灵气了呢?越来越多的老师,尤其是高年级的老师都在问: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举手了?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发言了?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对待问题越来越没有自己的思想了?

      基于以上种种现象,我试图找到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当那位学生说出“老师,因为青蛙和蛇没有毛衣服,怕冷,所以呆在家里没出来”后受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以至于没有一个学生愿意再回答,此处正是教师遏制了学生的思想以及学生的表达欲望。而当教师让学生发言,学生不愿发言时,则是因为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所以无话可说。在此大胆试问:学生们大学时的没有思想是否与小学时教师遏制学生的思想有关呢?

      张华教授说过:“任何年龄阶段、任何发展水平的任何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观念进入教学过程的,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倾听学生自己的观念”,他还说:观念是人的心灵直接面对和际遇世界时所产生的自己的想法,是思想。美国学者达克沃斯认为:“智力发展的本质是精彩观念的诞生”。我国哲学家牟宗三说过:“一个民族到不会表现观念时就没有了生命。”可见,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学生的观念,课堂生命活力的焕发离不开学生的观念,知识的创造离不开学生的观念,研究性学习更离不开学生的观念。只有使学生拥有了观念,会表达自己的观念,才能促使更精彩观念的诞生,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使研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教学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个性发展。

      因此,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已有的观念为出发点,以学生精彩观念的诞生为归宿。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打开学生的思想之门,托起学生的思想之翼,真诚倾听学生的声音,且创造条件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念,让学生在探究学科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精彩观念和美好体验,最终实现个性的发展。